凝视着手中的试管,又望向桌上那些依旧在各司其职的大大小小的实验仪器,赵惠民的一颗心像是被人用力攥着。他明白,已经到了不得不放弃的时候。
读博第三年,学校资格考试的巨大压力如海啸般倾泻而来,这项奋战了两年但依然没走通的课题,被他亲手按下了停止键。
事情虽然过去了30年,赵惠民现已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教授,但那时候的痛苦仍然记忆犹新。他不吝与自己的学生分享科研路上曾有过的至暗经历,因为科研本就是一条“光荣的荆棘路”,学会接受失败,是必修课。
“科学探索是无止境的,而且有很多的不可预测性,这就是做科研的魅力所在。”赵惠民并未因一次磕绊而止步,23年间,他带领的团队累结硕果,在Nature、Science、Cell发表过7篇论文,在Nature子刊发表过30来篇论文。
北京时间3月31日,赵惠民团队再次在Science发表研究论文。这回,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AI工具,可以根据酶的氨基酸序列预测酶的功能。就像ChatGPT使用文字数据来创建预测文本一样,他们正在利用蛋白质的语言来预测它们的功能。